导航菜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的人生观

导读 大家好,小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的人生观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可能有的朋...
2022-08-18 14:28:08

大家好,小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儒家的人生观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可能有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的题目会说:错了!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才对。

2、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原义。

4、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5、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6、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关。

7、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8、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9、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难以服人。

10、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11、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有为”的一面。

12、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13、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14、”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15、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动悼栗”了。

16、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

17、单就“无为”而论“无为”,本无所谓对错。

18、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为”,就沦于苟且了。

19、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则意味着奴役。

20、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

21、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无疑是主流。

22、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

23、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为崇高境界。

24、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25、”“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26、”“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

27、”“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28、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

29、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30、……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31、……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32、”《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33、的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

34、而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矣。

35、而庄子曰:马亦鹿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

36、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尤大儒也。

37、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也。

38、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

39、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

40、这自然是大违孟子本意的。

41、《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42、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43、’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44、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5、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46、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4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48、’”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

49、即使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50、所谓“独善其身”在这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是“出世”。

51、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52、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53、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

54、但无论哪种情况,说它前半句是理想主义后半句是犬儒主义(褒义的说法叫“现实主义”),都似难成立。

55、 然而,在专制时代的现实中,这两种意思虽然不是前后两半句之别,却可能成为表里之别:口头上表白的“得志则造福天下百姓。

56、不得志则洁身自好拒腐败”。

57、实际上却往往变成“得势则称王称霸,失势则奴颜婢膝”。

58、口头上的理想主义,行为上的强权主义与犬儒主义。

59、以至于两千多年下来,“独善其身”这个成语的所指已从孟子那里颇有些悲剧色彩的“穷不失义”者,变成了朱自清先生笔下喜剧色彩的“知其不可而不为的、独善其身的聪明人”!可怜据说被“独尊”了两千多年的儒学,在“儒的吏化”与“儒的痞化”两边挤压下,不是“儒表法里”就是“儒表道里”,哪儿还有什幺真儒家?。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