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汜胜之书作者(汜胜之书的主要内容)

导读 大家好,小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汜胜之书作者,汜胜之书的主要内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氾胜之书》是西...
2022-08-06 06:28:04

大家好,小经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汜胜之书作者,汜胜之书的主要内容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氾胜之书》是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一般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2、《汉书‧艺文志》著录作“《氾胜之》十八篇”,《氾胜之书》是后世的通称。

3、作者氾胜之,汉成帝时人,曾为议郎,在今陕西关中平原地区教民耕种,获得丰收。

4、该书是他对西汉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操作技术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耕作的基本原则、播种日期的选择、种子处理、个别作物的栽培、收获、留种和贮藏技术、区种法等。

5、就现存文字来看,以对个别作物的栽培技术的记载较为详细。

6、这些作物有禾、黍、麦、稻、稗、大豆、小豆、枲、麻、瓜、瓠、芋、桑等十三种。

7、区种法(即区田法)在该书中占有重要地位。

8、此外,书中提到的溲种法、耕田法、种麦法、种瓜法、种瓠法、穗选法、调节稻田水温法、桑苗截乾法等,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科学的精神。

9、  氾书早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多所徵引。

10、清人辑佚本以洪颐所辑为优。

11、今人石声汉撰有《氾胜之书今释》、万国鼎撰有《氾胜之书辑释》。

12、  农书全文  一、 耕田  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

13、  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

14、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

15、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

16、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17、  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

18、所谓强土而弱之也。

19、  春候地气始通:椓橛木长尺二寸,埋尺,见其二寸:立春后,土块散,上没橛,陈根可拔。

20、此时二十日以后,和气去,即土刚。

21、以此时耕,一而当四。

22、和气去耕,四不当一。

23、  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

24、望杏花落,复耕。

25、耕辄蔺之。

26、草生,有雨泽,耕重蔺之。

27、土甚轻者,以牛羊践之。

28、如此则土强。

29、此谓弱土而强之也。

30、  春气未通,则土历适不保泽,终岁不宜稼,非粪不解。

31、慎无旱耕。

32、须草生,至可耕时,有雨即耕,土相亲,苗独生,草秽烂,皆成良田。

33、此一耕而当五也。

34、不如此而旱耕,块硬,苗秽同孔出,不可锄治,反为败田。

35、秋无雨而耕,绝土气,土坚垎,名曰腊田。

36、及盛冬耕,泄阴气,土枯燥,名曰脯田。

37、脯田与腊田,皆伤田,二岁不起稼,则二岁休之。

38、  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

39、五月耕,一当三。

40、六月耕,一当再。

41、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42、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

43、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44、  二、收种  牵马令就谷堆食数口,以马践过为种,无虸蚄,厌虸蚄虫也。

45、  种伤湿郁热则生虫也。

46、  取麦种,候熟可获,择穗大强者,斩束立场中之高燥处,曝使极燥。

47、无令有白鱼,有辄扬治之。

48、取干艾杂藏之,麦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

49、顺时种之,则收常倍。

50、  取禾种,择高大者,斩一节下,把悬高燥处,苗则不败。

51、  欲知岁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诸物种,平量之,埋阴地。

52、冬至后五十日,发取量之。

53、息最多者,岁所宜也。

54、  虫食桃者粟责。

55、  三、溲种法  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

56、  又马骨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蚕矢羊矢各等分,挠令洞洞如稠粥。

57、先种二十日时,以溲种如麦饭状。

58、常天旱燥时溲之,立干;薄布数挠,令易干。

59、明日复溲。

60、天阴雨则勿溲。

61、六七溲而止。

62、辄曝谨藏,勿令复湿。

63、至可种时,以余汁溲而种之。

64、则禾不蝗虫。

65、无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谷之精也,使稼耐旱。

66、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于地中。

67、治种如此,则收常倍。

68、  验美田至十九石,中田十三石,薄田一十石,尹择取减法,神农复加之骨汁粪汁溲种。

69、锉马骨牛羊猪糜鹿骨一斗,以雪汁三斗,煮之三沸。

70、以汁渍附子,率汁一斗,附子五枚,渍之五日,去附子。

71、捣糜鹿羊矢等分,置汁中熟挠和之。

72、候晏温,又溲曝,状如后稷法,皆溲汁干乃止。

73、若无骨者 ,缲蛹汁和溲。

74、如此则以区种,大旱浇之,其收至亩百石以上,十倍于后稷。

75、此言马蚕皆虫之先也,及附子令稼不蝗虫;骨汁及缲蛹汁皆肥,使稼耐旱,使稼耐旱,终岁不失于获。

76、  四、区田法  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77、  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

78、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

79、  区田不耕旁地,庶尽地力。

80、  凡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

81、  以亩为率,令一亩之地,长十八丈,广四丈八尺;当横分十八丈作十五町;町间分十四道,以通人行,道广一尺五寸;町皆广一丈五寸,长四丈八尺。

82、尺直横凿町作沟,沟一尺,深亦一尺。

83、积壤于沟间,相去亦一尺。

84、尝悉以一尺地积壤,不相受,令弘作二尺地以积壤。

85、  种禾黍于沟间,夹沟为两行,去沟两边各二寸半,中央相去五寸,旁行相去亦五寸。

86、一沟容四十四株。

87、一百合万五千七百五十株。

88、种禾黍,令上有一寸土,不可令过一寸,亦不可令减一寸。

89、  凡区种麦,令相去二寸一行。

90、一行容五十二株。

91、一百凡九万三千五百五十株。

92、麦上土令厚二寸。

93、  凡区种大豆,令相去一尺二寸。

94、一行容九株。

95、一百凡六千四百八十株。

96、  区种荏,令相去三尺。

97、  胡麻相去一尺。

98、  区种,天旱常溉之,一百常收百斛。

99、  上农夫区,方深各六寸,间相去九寸。

100、一亩三千七百区。

101、一日作千区。

102、区种粟二十粒,美粪一升,合土和之。

103、亩用种二升。

104、秋收区别三升粟,亩收百斛。

105、丁男长女治十亩。

106、十亩收千石。

107、岁食三十六石,支二十六年。

108、  中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二尺。

109、一亩千二十七区。

110、用种一升。

111、收粟五十一石。

112、一日作三百区。

113、  下农夫区,方九寸,深六寸,相去三尺。

114、一亩五百六十七区。

115、用种半升。

116、收二十八石。

117、一日作二百区。

118、  区中草生,茇之。

119、区间草以剗剗之,若以锄锄。

120、苗长不能耘之者,以(句刂)镰比地刈其草矣。

121、  五、禾  种禾无期,因地为时。

122、三月榆荚时雨,高地强土可种禾。

123、  小豆忌卯,稻麻忌辰,禾忌丙,黍忌丑,秫忌寅未,小麦忌戌,大麦忌子,大豆忌申卯。

124、凡九谷有忌日,种之不避其忌,则多伤败,此非虚语也。

125、其自然者,烧黍穰则害瓠。

126、  稙禾,夏至后八十九十日,常夜半候之,天有霜若白露下,以平明时,令两人持长索相对、各持一端,以概禾中,去霜露,日出乃止。

127、如此,禾稼五谷不伤矣。

128、  获不可不速,常以急疾为务。

129、芒张叶黄,捷获之无疑。

130、  获禾之法,熟过半断之。

131、  六、黍  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

132、先夏至二十日,此时有雨,强土可种黍。

133、一亩三升。

134、黍心未生,雨灌其心,心伤无实。

135、  黍心初生,畏天露。

136、令两人对持长索,搜去其露,日出乃止。

137、  凡种黍,覆土锄治,皆如禾法;欲疏于禾。

138、  七、麦  凡田有六道,麦为首种。

139、种麦得时无不善。

140、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

141、早种则虫而有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

142、  当种麦,若天旱无雨泽,则薄责麦种以酢浆并蚕矢,夜半渍,向晨速投之,令与白露俱下。

143、酢浆令麦耐旱,蚕矢令麦忍寒。

144、  麦生黄色。

145、伤于太稠。

146、稠者锄而稀之。

147、  秋锄以棘柴耧之,以壅麦根。

148、故谚曰:“子欲富,黄金覆。

149、”黄金覆者,谓秋锄麦曳柴壅麦根也。

150、至春冻解,棘柴曳之,突绝其干叶。

151、须麦生复锄之。

152、到榆荚时,注雨止,候土白背复锄。

153、如此则收必倍。

154、  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

155、后雪复如此。

156、则麦耐旱、多实。

157、  春冻解,耕和土,种旋麦。

158、麦生根茂盛,莽锄如宿麦。

159、  区种麦,区大小如上农夫区。

160、禾收,区种。

161、凡种一亩,甩子二升;覆土厚二寸,以足践之,令种土相亲。

162、麦生根成,锄区间秋草。

163、缘以棘柴律土壅麦根。

164、秋旱,则以桑落时浇之。

165、  秋雨泽适,勿浇之。

166、春冻解,棘柴律之,突绝去其枯叶。

167、区间草生锄之。

168、大男大女治十亩。

169、至五月收,区一百。

170、得百石以上,十亩得千石以上。

171、  小麦忌戌,大麦忌子,除日不中种。

172、  八、稻  种稻,春冻解,耕反其土。

173、种稻区不欲大,大则水深浅不适。

174、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

175、稻地美、用种亩四升。

176、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塍,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太热,令水道错。

177、  三月种粳稻,四月种秫稻。

178、  九、稗  稗既堪水旱,种无不熟之时,又特滋茂盛,易生芜秽。

179、良田亩得二三十斛。

180、宜种之备凶年。

181、  稗中有米,熟时捣取米炊食之。

182、不减粱米;又可酿作酒。

183、  一O、大豆  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

184、谨计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

185、  三月榆荚时有雨,高田可种大豆。

186、土和无块,亩五升;土不和,则益之。

187、种大豆,夏至后二十日尚可种。

188、戴甲而生,不用深耕。

189、种之上,土才令蔽豆耳。

190、厚则折项,不能上达,屈于土中则死。

191、  大豆须均而稀。

192、  豆花憎见日,见日则黄烂而根焦也。

193、  获豆之法,荚黑而茎苍,辄收无疑;其实将落,反失之。

194、故曰,豆熟于场。

195、于场获豆,即青荚在上,黑荚在下。

196、  区种大豆法:坎方深各六寸,相去二尺,一百得千二百八十坎。

197、其坎成,取美粪一升,合坎中土搅和,以内坎中。

198、临种沃之,坎三升水。

199、坎内豆三粒;覆上土。

200、勿厚,以掌抑之,令种与土相亲。

201、一亩用种二升,用粪十二石八斗。

202、豆生五六叶,锄之。

203、旱者溉之,坎三升水。

204、丁夫一人,可治五亩。

205、至秋收,一亩中十六石。

206、  一一、小豆  小豆不保岁,难得。

207、  椹黑时,注雨种,亩五升。

208、豆生布叶,锄之;生五六叶,又锄之。

209、  大豆小豆不可尽治也。

210、古所以不尽治者,豆生布叶,豆有膏,尽治之则伤膏,伤则不成。

211、而民尽治,故其收耗折也。

212、故曰,豆不可尽治。

213、  一二、枲  种枲:春冻解,耕治其土。

214、春草生,布粪田,复耕,平摩之。

215、  种枲太早,则刚坚、厚皮、多节;晚则皮不坚。

216、宁失于早,不失于晚。

217、获麻之法,穗勃如灰,拔之。

218、夏至后二十日沤枲,枲和如丝。

219、  一三、麻  种麻,豫调和田。

220、二月下旬,三月上旬,傍雨种之。

221、麻生布叶,锄之。

222、率九尺一树。

223、树高一尺,以蚕矢粪之,树三升;无蚕矢,以溷中熟粪粪之亦善,树一升。

224、天旱,以流水浇之,树五升;无流水,曝井水,杀其寒气以浇之。

225、雨泽时适,勿浇。

226、浇不欲数。

227、养麻如此,美田则亩五十石,及百石,薄田尚三十石。

228、获麻之法,霜下实成,速斫之;其树大者,以锯锯之。

229、  一四、瓜  区种瓜:一亩为二十四科。

230、区方圆三尺,深五寸。

231、一科用一石粪,粪与土合和,令相半。

232、以三斗瓦瓮埋著科中央,令瓮口上与地平。

233、盛水瓮中,令满。

234、种瓜瓮四面各一子。

235、以瓦盖瓮口。

236、水或减,辄增,常令水满。

237、种常以冬至后九十日、百日,得戊辰日种之。

238、又种薤十根,令周回瓮,居瓜子外。

239、至五月瓜熟,薤可拔卖之,与瓜相避。

240、又可种小豆子瓜中,亩四五升,其藿可卖。

241、此法宜平地,瓜收亩万钱。

242、  一五、瓠  种瓠法,以三月耕良田十亩。

243、作区方深一尺。

244、以杵筑之,令可居泽。

245、相去一步。

246、区种四实。

247、蚕矢一斗,与土粪合。

248、浇之,水二升;所干处,复浇之。

249、  著三实,以马棰嗀其心,勿令蔓延;多实,实细。

250、以稿荐其下,无令亲土多疮瘢。

251、度可作瓢,以手摩其实,从蒂至底,去其毛,不复长,且厚。

252、八月微霜下,收取。

253、  掘地深一丈,荐以槁,四边各厚一尺。

254、以实置孔中,令底下向。

255、瓠一行,覆上土厚三尺。

256、二十日出,黄色好,破以为瓢。

257、其中白肤,以养猪致肥;其瓣,以作烛致明。

258、  一本三实,一区十二实,一亩得二千八百八十实,十亩凡得五万七千六百瓢。

259、瓢直十钱,并直五十七万六千文。

260、用蚕矢二百石,牛耕、功力,直二万六千文。

261、余有五十五万。

262、肥猪、明烛,利在其外。

263、  区种瓠法,收种子须大者。

264、若先受一斗者,得收一石;受一石者,得收十石。

265、先掘地作坑,方圆、深各三尺。

266、用蚕沙与土相和,令中半,著坑中,足摄令坚。

267、以水沃之。

268、候水尽,即下瓠子十颗;复以前粪覆之。

269、既生,长二尺余,便总聚十茎一处,以布缠之五寸许,复用泥泥之。

270、不过数日,缠处便合为一茎。

271、留强者,余悉掐去。

272、引蔓结子。

273、子外之条,亦掐去之,勿令蔓延。

274、留子法,初生二、三子不佳,去之;取第四、五、六子,留三子即足。

275、旱时须浇之,坑畔周匝小渠子,深四五寸,以水停之,令其遥润,不得坑中下水。

276、  一六、芋  种芋,区方深皆三尺。

277、取豆萁内区中,足践之,厚尺五寸。

278、取区上湿土与粪和之,内区中萁上,令厚尺二寸,以水浇之,足践令保泽。

279、取五芋子置四角及中央,足践之。

280、旱数浇之。

281、其烂。

282、芋生子,皆长三尺。

283、一区收三石。

284、  又种芋法,宜择肥缓土近水处,和柔粪之。

285、二月注雨,可种芋,率二尺下一本。

286、芋生根欲深。

287、斸其旁以缓其土。

288、旱则浇之。

289、有草锄之,不厌数多。

290、治芋如此,其收常倍。

291、  一七、桑  种桑法,五月取椹著水中,即以手溃之,以水灌洗,取子阴干。

292、治肥田十亩,荒田久不耕者尤善,好耕治之。

293、每亩以黍、椹子各三升合种之。

294、黍、桑当俱生,锄之,桑令稀疏调适。

295、黍熟获之。

296、桑生正与黍高平,因以利镰摩地刈之,曝令燥;后有风调,放火烧之,常逆风起火。

297、桑至春生。

298、  一亩食三箔蚕。

299、  一八、杂项  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无粟者,弗能守也。

300、夫谷帛实天下之命。

301、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可谓忠国忧民之至。

302、  农士惰勤,其功力相什倍。

303、  吴王濞开茱萸沟,通运至海陵仓,北有茱萸村,以村立名。

304、故史记云:“祁沟即吴王夫差所开,漕运以通上国。

305、”  作者事迹和思想  《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正史中没有他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

306、他是西汉末年人,《汉书·艺文志》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

307、祖籍在山东氾水一带。

308、《广韵》云卷二凡第二十九载,氾姓“出敦煌、济北二望。

309、皇甫谧云:‘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焉。

310、汉有氾胜之,撰书言种植之事,子辑为敦煌太守,子孙因家焉。

311、’”氾水是济水的支流,在山东曹县北四十里,与定陶县交界。

312、氾胜之虽是山东人,但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主要活动却是在西汉京师地区指导农业生产。

313、《汉书·艺文志》注曰;“刘向《别录》云,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

314、徙为御史。

315、”《晋书·食货志》谓:“昔者轻车使者[1]氾胜之督三辅种麦,而关中遂穰。

316、”他在这些活动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资料,是撰写农书的基础;而他也是主要靠《氾胜之书》而闻名后世的。

317、  从现存有关《氾胜之书》的资料看,氾胜之具有突出的重农思想。

318、他说:“神农之教,虽有石城汤池,带甲百万,而又无粟者,弗能守也。

319、夫谷帛实天下之命。

320、”[2]把粮食布帛看作国计民生的命脉所系,是当时一些进步思想家的共识;氾胜之的特点是把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321、他曾经表彰一名佚名的卫尉:“卫尉前上蚕法,今上农法。

322、民事人所忽略,卫尉勤之,忠国爱民之至。

323、”[3]在这里,他把推广先进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到“忠国爱民”的高度。

324、可以说,《氾胜之书》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写成的。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